广东7月电力交易数据分析 售电形势走向“薄利多销”2016年07月25日

  北极星智能电网在线讯:7月19日,广东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开展了2016年7月份集中竞争交易,竞价规模为266000万千瓦时。

  供应方:共有37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328707万千瓦时,其中35家最终成交,成交的发电企业平均申报价差为-98.308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54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300厘/千瓦时。

  需求方:共有130家参与报价,总申报电量为325721万千瓦时,其中112家最终成交,成交的需求方平均申报价差-19.435厘/千瓦时,其中最高成交申报价为-2.5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为-23厘/千瓦时。

  全网总成交电量为266000万千瓦时,最终结算的平均价差为-58.871厘/千瓦时。交易过程由国家能源局南方监管局现场监管,省经信委现场见证。

  发电企业报价更加保守,让利幅度降低售电公司利润缩水。

  由于6月份返还系数上调至50%,发电企业所得差价电费占比减少,6月起发电企业申报时需考虑最终成交价能否覆盖自身发电边际成本,报价策略趋向于保守。7月集中竞价交易中,发电企业报价策略持续向保守方向靠拢,最高成交申报价由-60.6厘/千瓦时上升至-54厘千瓦时,最低成交申报价由地板价的-500厘/千瓦时上升至-300厘千瓦时,平均申报价由-162.14厘千瓦时上升至-98.31厘/千瓦时。由于发电企业整体报价降幅缩小,致使最终成交价格由6月的-93.90厘/千瓦时上升至-58.87厘/千瓦时,售电公司的度电利润大幅度缩水,符合我们之前预期。反观需求方,6月份系数调整之后平均报价降幅扩大至-25.66厘/千瓦时,7月再次缩小至19.44厘/千瓦时,返还剪刀差机制造成的需求侧博弈复杂化以及规模限制导致的需求侧供不应求现象依旧持续,致使购电方报价策略仍未形成统一趋势。

  第一批售电公司当前占据先发优势,发电企业下属售电公司显现龙头资质。

  7月份,第二批售电公司正式参与竞价交易,售电公司总数扩张至67家,本期参与交易的共28家。7月份售电公司竞得电量为20.02亿千瓦时,占总成交电量的75.27%,其中第一批售电公司竞得电量总量为19.30亿千瓦时,占售电公司总成交电量的96.38%,第一批售电公司先发优势明显。我们认为新加入的售电公司当前存在受制于客户需求及竞价经验不足等情况,首秀仅成交7246万度电。在第一批售电公司当中,粤电力A(000539.SZ)旗下售电公司竞得电量3.99亿,是唯一按照售电公司允许竞价上限(成交总量的15%)中标的公司。最终成交电量在2亿千瓦时以上的公司为:广东粤电电力销售公司(3.99亿)、广州恒运综合能源销售有限公司(2.8亿)、深圳能源售电有限公司(2.758亿)、深圳市深电能售电有限公司(2.661亿)、肇庆大旺电力热力有限公司(2.291亿)、华润电力(广东)销售有限公司(2.15亿)。以上公司均为发电企业成立的售电公司,目前受母公司丰厚客户资源影响,占据较大优势,显现出一定龙头潜力。

  交易规模再次上调,未来有望进一步放开。

  7月广东省电力集中竞价交易规模上调至26.6亿千瓦时,较6月规模上升42.25%。3-7月,广东省电力集中交易成交总量达到84.3亿千瓦时,已完成全年预计总规模的一半以上,今年有望超出140亿度规模设定。7月份供需双方申报电量仍超出当月规模限制,单侧竞价现象依旧存在,市场暂时未能反映真实供需现状,影响需求侧报价。近日,国家发改委及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有序放开发用电计划工作的通知(征求意见稿)》,要求全国各地加快发用电计划放开工作,广东“市场电”规模有望进一步放开。届时售电公司购电机会将增多,有望正式形成规模,成为各母公司重要利润来源之一。